一、定义与核心功能
引流砂是一种用于钢包底部水口的填充耐火材料,主要功能是引导钢水自动开浇,避免人工干预导致的钢水二次氧化和安全事故。其工作原理在于,在钢水高温作用下,引流砂表层形成薄层烧结“壳体”,当滑板开启时,未烧结的砂体自由下落,钢水静压力压破壳体实现自流,从而提升炼钢效率与安全性268。
传统原料配方
主流引流砂以河南镁橄榄石(Mg₂SiO₄)、辽宁大石桥电熔镁砂(MgO≥90%)为核心原料,辅以湖北宜昌碳素材料(如石墨)作为添加剂。镁橄榄石提供高耐火度(≥1750℃),碳素材料则增强抗渗透性并调节烧结性能26。
环保工艺革新
近年来的技术突破聚焦于废弃资源回收利用。例如,专利技术中提出以废弃镁铬砖(含MgO和Cr₂O₃)为原料,通过多级破碎(鄂破、对辊机粗碎至1-8mm,再粉碎至0.1-3mm)、磁选除铁后,与石英砂、添加剂混合,形成低成本且高自开率的引流砂139。此类工艺不仅降低原料成本30%以上,还减少工业固废堆积,符合绿色制造趋势5。
新型配方开发
针对铬污染问题,研发方向转向无铬环保材料。例如,采用宝珠砂(Al₂O₃≥70%)替代铬矿砂,其球形颗粒提升流动性,热膨胀率低(≤1.5%),在1600℃下仍保持良好烧结性能,自开率可达96.9%。
流动性
通过安息角测试(≤35°)和堆积密度(1.6-1.8g/cm³)评估,确保砂体在冷态和热态下均能快速填充水口。
烧结性能
需在低温(约1400℃)下形成0.5-2mm的烧结层,高温(≥1750℃)下不过度烧结,避免钢水渗透形成钢砂混凝体。量化测试中,抗折强度控制在2-5MPa,以保证壳体易被钢水压破。
化学稳定性
不与钢水及合金成分反应,避免引入杂质(如Cr⁶+),同时贮存时需保持物化性质稳定,防止吸潮结块。
粒径分布优化
采用多级配比(如0.15-1.70mm梯度分布),提升填充密实度。例如,某专利中粒度配比为:0.85-1.70mm占38-40%,0.15-0.25mm占10-12.5%,其余为中间粒径,确保流动性与抗渗透性平衡。
原料预处理
废弃镁铬砖经初选、磁选除铁后,通过鄂式破碎机和对辊机粗碎至1-8mm颗粒,再经粉碎机细碎至0.1-3mm,形成半成品砂料。
新型配方中,橄榄石废弃粉矿需球磨至325目,并与无烟煤、轻烧镁粉混合煅烧(1350-1480℃),形成高纯度镁橄榄石砂7。
混合与搅拌
按比例将半成品砂料、石英砂(调节SiO₂含量)、添加剂(如碳素、钾长石)加入行星搅拌机,以300-400r/min混合3-5分钟,确保组分均匀359。
干燥与包装
混合料经180-220℃旋转干燥后筛分(0.15-1.50mm),按客户需求包装。部分工艺需添加临时结合剂(如HEC溶液)成型检测。
自开率提升
采用回收镁铬砖工艺的引流砂,自开率从传统配方的85%提升至95%以上,显著减少氧枪烧开操作,降低钢水氧化风险。
智能化检测
引入激光粒度仪、热震试验机等设备,结合数字孪生模型优化配比,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与精准调控。
可持续发展
行业正探索超高温(≥1800℃)耐火材料与可降解结合剂的结合,同时推动化学回收技术(如废旧引流砂解聚提纯),目标循环利用率达90%以上。
结语
引流砂作为炼钢工艺的“隐形守护者”,其技术演进体现了材料科学与环保理念的深度融合。从传统镁铬配方到无铬环保创新,从经验驱动到数据化生产,未来该领域将继续向高性能、低能耗、零污染方向突破,为钢铁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支撑。